發佈日期: 發佈留言

新竹火車站站前廣場大改造,但是為誰改造?

火車站改造

自從1990年代臺灣開始引進國際移工以來,新竹火車站就逐漸出現移工的身影。但是移工們聚集的站前廣場,即將要大改造,會拆除與古蹟不搭的鐵皮遮雨棚,並將站前的接送車道改為長75公尺、寬15公尺的「步行廣場」,大幅增加行人步行空間,可容納1500人,行人不必再與車爭道。

然而,這樣的改造是為了誰而做?為了給市民一條寬敞的步道,就要剝奪移工們最後一個安心休閒的場所嗎?

新竹火車站以印尼、越南、菲律賓的移工為大宗,每逢假日聚集的移工人數更是大幅增加。俗話說:樹大必有枯枝,人多必有事端。喝酒喧嘩、打架鬧事的脫序行為變多,導致在地居民會自動繞路,更加劇火車站周邊成為治安的死角。但除了新竹火車站之外,臺北火車站大廳、臺中第一廣場以及各地火車站都有類似的情形。

不只是負面影響,移工也會帶動火車站附近的商機,使其成為充滿異國風情的小商圈。但是對比於新加坡的小印度,小印度不只本地人會去,國際觀光客也會去逛。擁有大量各國移民的紐約甚至有8個少數族裔聚居區,小圭亞那區、韓國城、小印度區、小敖德薩區、唐人街、小澳洲區、小波蘭區、及小意大利區,那我們有機會在新竹火車站站前廣場形成小印尼區、小越南區和小菲律賓區嗎?

比較上述國家的少數族裔聚居區,根本性的差異在於移工和移民的不同,兩者除了留臺的時間長短差異,扎根臺灣和短期打工的心態是最大差別。在臺灣的土地上,新移民突破14萬人、移工逾68萬人,火車站因為交通便利和著名地標,天然容易形成滿足68萬移工需求的商圈,然而新移民的平均家庭收入只有臺灣家庭的一半,若是把兩者需求結合,招商新移民來塑造特色商圈,不只能提升當地治安,假日時移工也能回味家鄉味,甚至成為特色景點,招攬國際觀光客前來消費賺外匯。

美國的唐人街也是經過長時間才融入當地社會,我們歷經過沒有移工們的火車站,到現在移工聚集的火車站,勢必有陣痛期。根據入出國及移民法第 62 條第 1 項規定:「任何人不得以國籍、種族、膚色、階級、出生地等因素,對居住於臺灣地區之人民為歧視之行為。」我們的道德標準應該高於法律,不應該歧視移工的生存空間,他們不只是勞工,也是一個完整的人。

地方政府只著眼改善硬體設施,單純把車道改造為步行廣場,站前廣場勢必成為本地人或移工的單一族群廣場。如果聚焦為改善人們的生活,把多族群考量進來,搭配細膩的招商價格策略和文化認同運動,使平日的特色商圈也能創造人潮,就能打破時間和地點的歧視界線。期許地方政府的3200萬預算,不僅僅改善景觀之外,更重要的是讓站前廣場成為所有人的廣場。

同步刊載 : 六都春秋

請用訂閱代替掌聲

*訂閱Youtube頻道
*追蹤IG
*追蹤FB粉專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